星云门下“艺术菩萨”马树茂:用画笔传递觉悟之光
星云门下的艺术菩萨——马树茂的觉悟与光

在世界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东方之星正以宁静而又璀璨的光芒照耀人类文明的心灵。他不是普通的画家,而是用画笔修行、以色彩布道的艺术菩萨;他不是在描绘山水与人物,而是在描绘人心与信仰。他,就是——星云大师的弟子、常书鸿大师的关门传人——马树茂。

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界,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中。就在这段历史转折点上,一个年轻人以纯粹的信念,踏上了从绘画到觉悟的旅程。他,就是天津美术学院77届毕业生——马树茂。他先师承花鸟画大家孙其峰,又受教于工笔重彩大师刘凌仓、潘挈兹;而真正奠定其艺术与灵魂基石的,是“敦煌之父”常书鸿。

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深处,他日夜临摹壁画,与大师一同修复千年前的光影。那一刻,他明白——艺术,不只是画布上的色彩,而是信仰的延续、文明的回声。皈依星云大师,受赐法号“观诠”,他从此以佛心观世,以画笔诠道。星云大师赠言:“以画显法,以心传灯。”这句话,成为他此后半生的精神指引。

在马树茂的作品中,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形,而是“气”;不是色彩的绚烂,而是那种源自佛性的慈悲光。他以敦煌壁画为魂,以汉唐绘画为骨,再融入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让佛画真正“走下庙堂,走进人心”。

他的线条,如禅音;他的色彩,如莲花初绽。每一笔都似在讲述佛陀的慈悲,每一层晕染都带着觉悟的温度。他曾说:“佛教艺术不是信仰的装饰,而是觉悟的桥梁。”他笔下的《千手观音》不是冷峻的神祇,而是有温度的母亲;他的《菩萨入定》不是宗教的象征,而是人心宁静的镜像。他用画,让信仰有了形象;他用心,让艺术有了灵魂。

1987年,常书鸿先生与赵朴初、范曾等大师亲自托付,送他东渡日本。那一刻,马树茂的肩上,不仅背负着行囊,更背负着汉唐文明的使命与佛教艺术的重生。他进入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深造,潜心研究中日佛教艺术交流史,成为中日艺术界公认的“敦煌美学代表人物”。

他曾在日本举办多达30余次个展,轰动京都、大阪、东京艺术界。在他的画展现场,日本观众常常驻足流泪——因为他们在那一幅幅画中,看到了“被时间掩埋的东方之心”。

在欧洲,他的作品被誉为“灵魂与色彩的合一”;在美国,《敦煌之梦》系列被收藏为亚洲艺术珍品;在中国,他的《大唐遗韵》《法界无边》成为国家级佛教艺术典范。他让敦煌的光再次穿越千年,照耀世界。他,是艺术的行者,更是文化的觉者。

作为星云大师的弟子,马树茂不仅继承了大师的慈悲精神,更将“人间佛教”理念转化为艺术语言。
他主张“画即法,色即空,空即有,有即心”。他常在讲学中说:“我的作品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人悟的。”正因如此,他的画作具有一种强大的“静力”——当你凝视它,不只是欣赏艺术,而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他曾在西安、京都、北京等地开设讲座:“佛教艺术与当代心灵疗愈”,吸引无数艺术家、学者、信徒慕名前来聆听。他用艺术诠释了“渡”的真义——不渡他人,而渡自己;不求名利,而求觉悟。在他心中,艺术是修行,修行即是创作。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融合,马树茂形成了独具个人特征的艺术哲学体系——“观诠体系”。它以佛教“缘起性空”为核心思想,以敦煌壁画技法为形态基础,以汉唐美学精神为审美内核。“观诠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东方艺术思想的又一次升华。

它不只是技法的总结,更是思想的觉悟。他的作品如经卷,如曼荼罗,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修炼。正如日本京都大学评论所言:“马树茂教授的画,不是壁画的延伸,而是佛性的重生。”

作为西安培华学院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佛教艺术研究院院长、日本白马国际艺术会会长等多个机构的领军人物,马树茂不仅是画坛的灯塔,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倡导“以艺术化解人心焦虑”,致力于将东方的慈悲哲学融入国际艺术教育。在他的带领下,西安佛教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东方艺术精神学术高地。

他常说:“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科技的光,更需要心灵的光。”而他的画,正是那束光——穿透尘世的欲望,直抵灵魂的净土。

回望马树茂的艺术人生,人们常用“传奇”来形容,但他自己却微笑着说:“我只是一个画僧。”然而,这位“画僧”的笔,却能让千年壁画复活;这位“观诠居士”的心,却能让尘世重归宁静。

从敦煌到京都,从星云到常书鸿,他一生行走在光与色之间,也行走在觉悟与慈悲之间。他不求名,不问利,只求让世界在他的画前片刻安静。因为那一刻,心即佛,画即法。——他是马树茂,星云门下的艺术菩萨,觉悟之光的传承者。
本文标题:星云门下“艺术菩萨”马树茂:用画笔传递觉悟之光
地址:http://www.ztlt.com.cn/caijing/20251030/77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