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闻网 > 科技 > 中国郭文伟:关于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

中国郭文伟:关于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

本篇文章8199字,读完约20分钟

中国郭文伟

【艺术简介】

  郭文伟,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许昌县,焦墨海洋画开拓者,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新加坡南洋画院和北京狮城南洋画院副院长、海洋画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原书画院和天津海天书画院艺术顾问、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多单位客座教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华文化艺术推广专员,并在天津嘉翰画院、天津长城书画院、天津海天书画院、天津画讯俱乐部、天津洪喆文化书画院兼职。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文联美术家协会、中国交通书画协会, 中国海洋画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天津山水画研究会、天津市楹联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等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级高工。作品参加数十项国内外书画大赛,荣获特等奖、金、银、铜等各种奖40多项,主要代表作有《海防之歌》《惊涛裂岸》《天鲸耀中华》《抗疫之心声》《时代心声》《银链系翠》《野山秋雨后》《海为龙世界》《幽邃》等。

海为龙世界(123x58cm)

  师承天津美术学院焦俊华教授,并受到天津、北京多位名家指导。主攻焦墨山水画和中国海洋画及其理论研究,坚持挖掘中国画的科学含量,填补了中国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作品及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书画报》《国画家》等十多家艺术报刊和数十家艺术网站发表或报道。曾荣获3项“艺术理论创新奖”、“建国70周年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终身成就奖”、“海峡两岸艺术交流贡献奖”;出版有《郭文伟山水画集》《郭文伟海洋画艺术》等。被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河南省中国画院和台湾美术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局和总工会等分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和“十大抗疫先锋艺术家”等称号。

大国重器誉满五洲(138x69cm)

关于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

中国郭文伟

  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维空间及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摄影、人体科学及数字艺术等高端自然科学与哲学、美学、人文、思想、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对绘画技法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正在导致绘画艺术的突破性变化,过去未被认识的绘画原理和美学规律,都将会被逐一解密。

  笔者充分考虑到20世纪至今100多年来,关于“中国画科学不科学问题”讨论的客观事实,结合当今中国画走向世界新形势的需要,这里把“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作为中外画坛都好接受的较为客观的研究课题,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拓展中国画科学含量研究领域,批驳西方某些学者关于“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揭示中国画固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涵和多学科交叉、天人合一的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实质上,中国画自产生之日起,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合就客观存在了,只是没有冠以“科学”的术语(名词)而已。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用中国画的综合科学理念——“格致”理法,把中国画及其经典画论中固有的科学含量挖掘、提炼出来,弥补20世纪被忽略的科学解读中国画经典“格致”理法的空白。把挖掘中国画科学含量提升到为中国画的综合科学优势验明正身的高度;而不是以自然科学诋毁和削弱中国画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美学、人文、道德、思想、情趣、儒释道、美育文化等)因素的主导作用;不是以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视觉写实理念取代意象思维的写意传统理法;更不是否定中国画理论宝典。恰恰相反,正是要用自然科学和当代通俗语言术语,解读中国画意象思维和写意过程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特别是要把古文、文言文的画学理论所蕴涵的自然科学含量挖掘提炼出来,加强对中国画技法原理、规律、经验的总结,用通俗易懂的综合科学语言给予解释,证明中国历代画家所具有的科学素养,解读中国画的综合科学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不是要诋毁西画写实的色彩观、光影与焦点透视的视觉造型理念。而是要用中国画的综合科学理念解读中西绘画异同的科学道理和内在科学联系及规律,向外国朋友解读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工序及其载体、工具、材料之间的科学关联性及其综合科学优势,进而以丰富的中国画科学含量的事实,批驳西方某些学者所谓“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提高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科学地位,把中国画融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体系之中,提高国人文化自信和对中国画的自豪感,促进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使中国画在世界各国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人类。这正是研究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沧海颂(焦墨69x138cm)

  一、中国画综合科学含量的隐没性

  根据笔者研究,中国画的科学性与西画相比,各有千秋,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画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导的综合科学的产物,人文社会科学含量与自然科学含量是中国画母体的两大科学支撑。用综合科学理念来解读中国画,我们可以说:“中国画无处不科学”。就一幅中国画而言,画家只是完成了中国画生命体中的一道工序。其他由自然科学所主导的工具(如毛笔、砚台、毛毡等)、载体及材料(宣纸、绢帛及其制品、墨、彩、矾、水及有关渍润剂等)和装裱等等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序,只不过由人文社会科学所主导的、在画面载体上的创作,能够显现于最后的画面上,而自然科学的作用却隐匿于创作过程及画面之外。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学东渐,在某些西方学者说“中国画不科学”之时,由于中国学者尚无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当时仅采用“中国画讲哲学,不讲科学”的含糊词语,予以应对,没有从正面反驳。不少文章都只强调了中国画作品的哲学、美学、人文、道德、情思的意象表达(写意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层面);而忽视了隐含于创作过程中的笔墨理法的自然科学原理,忽略了其他工序及最后装裱的美术贡献(自然科学层面)。这些文章,客观上迎合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损害了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科学地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吃透中国画理论中的科学内涵,致使“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泛滥于国内外。随着中国画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科学解读,现在已具备了彻底批驳这一偏见的理论基础和事实证据。

海防之歌(焦墨 96x180cm)

  二、中国画整体的综合科学内涵

  这里首先要引入一个“中国画整体”概念,即由中国画作品的载体、工具、墨彩颜料、创作构思、创作技法、画面成图及其提升艺术效果的装裱等一整套综合科技成果的有机搭配,构成了中国画的整体。我们研究中国画的科学含量,就应当从这一整体概念出发,挖掘其各个工序、各环节的科学含量及其之间的综合科学联系,为中国画整体的科学性验明正身。因篇幅所限,这里仅侧重从中国画整体意义上,对其各工序的综合科学含量及其综合关联性作以必要解读。

  1、中国画载体(宣纸)的科学优势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科学发明之一,也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中国画载体——宣纸则更是其宝中之宝。其质地的柔韧性、折叠性、湿染性、艰涩性、胶着性、吸墨(水)性和久存性,使它成为承载中国画笔触、墨彩意象、意境和艺术精神的、千年常存不变质的世界上最科学的书画载体。我们的祖先选择白色作为宣纸的本色,其设计思路更是科学绝妙。不但能使画家驾驭毛笔在其上“运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彩而产生墨、彩多变的色象变化,而且能够使画家利用宣纸的白色,自由自在的、在其上驾驭承载虚、实意象的科学元素——“留白”(自郭文伟的《焦墨海洋画留白的双重功能》),高效率的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万千气象,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笔墨趣味性。这也比西画用油彩颜料在油画布上的涂白,省去了大量的颜料和创作时间,这就是中国宣纸具有的综合科学优势。即使选用绢帛或其他特制载体取代宣纸,它也必定是经过相应的科学加工的产物。

亨通万里(焦墨69x138cm)

  2、墨彩与宣纸、工具的科学关联性

  中国画墨彩的浓淡变化与中国画意象元素“留白”共同主宰着画面意境的生命活力和气韵,这是中国画最科学的意象要素。从三千多年前中国西周的邢夷制墨,到历代的墨块和今天誉满全球的中国墨汁,其科学性、制造工艺和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与宣纸、毛笔、毡子和水的搭配关系的创思,更是中国画自然科学含量的重要体现。中国绘画工具之首的毛笔,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商代发明之时,就注定了它的应用功能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能发挥,而且毛笔各部位所含墨、彩的不均匀程度和笔毫在载体(宣纸)上的运行姿态及着纸力度的受控性及其对墨、彩浓淡变化的主宰作用,决定了它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综合科学价值。具体讲,画面上任何意象、意境,完全是由画家在其主观思维意识的支配下,以多种笔法驾驭蘸有墨、彩之笔,在着纸施墨、施彩运动状态下所形成,即使画面上的一个苔点也都是如此。

  至于书画毡和砚台与中国画创作的缘分,虽然科技含量不太高,但其也是中国画独具物理和哲学、美学的科学内涵的创作工具。毛笔在宣纸上动态运墨(彩)、毡子对宣纸托浮作用,毡子通过宣纸对笔毫的着纸力度的反抗性以及人体生理主观意识支配作用的同步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创作技法的决定性环节;其所形成的一整套笔法、墨法是中国画笔法的永动属性,形成了中国画书法运笔的综合科学规律。其中笔法的永动属性是其绘画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可以说中国画创作技法的科学规律都是含墨彩之笔在宣纸上的运动所形成。它是由中国画的墨、彩、水、宣纸(绢帛)、毛笔、毛毡及施墨的笔法等一系列具有较多科技含量的绘画要素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

激情(69x69cm)

  三、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综合科学观

  画家在宣纸上的创作是中国画生成的倒数第二道工序,这与中国书法一样,是取决于文化修养和技法熟练程度的艺术创造工作。因为它与人体中枢神经的习惯记忆功能有关,与创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意象思维主导的肢体活动有关,所以,画家持续不断的创作基本功训练,是维持和提高创作水平的肢体保证。

  中国画的创作工序是综合运用中国画所有科学含量的中枢处理环节。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人体科学载体——心、身、脑在中国画技法、理论、知识、情感支配下,驾驭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积淀和自然科学的肢体记忆经验,进行中国画艺术品生产的多学科交叉应用过程。

惊涛裂岸(焦墨96x180cm)

  1、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画创作和欣赏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画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积累及其在创作中的主导性作用是中国画产生发展的生命支撑。

  中国画自古就是我们的祖先根据自然和人文的客观联系,总结发明出的具有记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自然与人文、天人合一有机结合的综合科学生命体——科学与艺术的组合体。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彩陶、纹饰和岩画及后来的汉画等都融入了当时人类最前卫的本土科技成果,如彩陶的载体、颜料、工具及绘画技法都反映出当时绘画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综合性。从传统意义上讲,当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载体的中国“周易”“老庄”的“阴阳”变化之道,就是中国画最早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写意笔墨内涵的根基。现在看来,这一根基就是中国绘画综合科学理念领先优势的核心。

  实践证明,随着人们对多维时空概念及人体科学认识的提高,具有综合科学素养的世界超级学者,都很重视中国“周易”的科学启迪性价值。例如近现代世界知名大科学家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英国)、玻尔(丹麦)、海森伯(德国)、汤川秀树(日本)、普利高津(比利时)、卡普拉(美国)、李政道(美籍华人)与杨振宁(中国) 和许多世界大师级学者等都说:他们的成就都是受《周易》“老庄”综合科学理论的启发而成功的(见申斌的《周易》的大科学观)。《周易》“老庄”是人类综合科学的经典,它是“阴阳”“太极”“有无”之道所主宰的中国画意象、意境、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与大千世界自然变化规律(科学)融为一体的创作技法(技术)制胜的主导性科学法宝,是天人合一的科学与艺术生命所在。

  对意象思维的中国画创作,全靠画家的意愿和思想感情所主宰。意愿与思想感情恰恰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与人体科学(意识)交合的体现。中国画创作与自然科学技术支撑作用的具体发挥,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导。

  中国画的哲学、美学、儒释道、道德、“比德说”等理论、学说、经验与人体科学的交合,构成了中国画最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其一座座理论丰碑高如五岳,一卷卷研究成果多如汪洋。其创作层面的意象思维和写生理数相融合的主观创造,为中国画写意文化筑起了参天大厦。这些都是中国画“综合科学”主导因素的绝对优势,所以中国画是世界绘画领域中,人文社会科学因素最丰富的画种。这已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有大量文章作了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幽邃( 69x69cm )

  2、自然科学是整体的中国画生成过程的技术支撑

  如前所说,具有自然科学含量的文房四宝、颜料、毛毡的生产,当属中国画艺术品生产的前几道工序,没有这些工序的科学含量就不会有画家创作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书画毡及其与宣纸、墨、水及毛笔的科学关联性;毡子对宣纸的托浮作用和对笔毫的着纸压力的反抗性,以及毛毡的托墨、托水性,都是它们之间的自然科学的关联性的体现,都是毛笔运墨、施墨质量保证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细节,毛笔的各种笔法都是在毡子对宣纸及笔毫的反作用下实现的。这就是中国画固有的科学性及其笔墨技法科学原理所在。至于水与墨、彩的缘分及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更加神奇微妙。创作过程的施墨施彩,始终离不开水的作用,它是中国画意象和气韵的接生婆,即便是纯焦墨画创作,也离不开它的溶胶、固墨、对焦墨意象和气韵助生的决定性科技支撑。还有最后一道工序——中国画装裱,这也是自然科技的支撑。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可见其对作品最后艺术效果的显现作用的重要。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中国画的各个工序的科学含量关联起来看,就会发现中国画是多么科学。中国画不论是科学含量、绘画速度、工具材料、成本等经济效益,还是画面的哲学、美学、德育、美育等社会效益,比起西画,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画的这些科学含量应当是中外画家都最容易理解的。然而,在西方某些理论家所谓“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影响下,有部分中外画家、理论家至今未能认识这些科学内涵,硬把中国画创作的技法原理和笔法、墨法规律与中国画作品的整体科学性割裂开来,把中国画理论与创作技法的科学规律割裂开来,造成了近代中国美术史及世界美术史对中国画认识的缺失和误导。

野山秋雨后(138x69cm)

  四、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研究与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关系

  如前所述,中国画是目前世界最具综合科学内涵的画种。用综合科学理念挖掘中国画笔墨理法的科学规律,振兴笔墨的科学精神,尽快提高国人对中国画笔墨综合科学优势的自豪感,向世界各国宣传、解读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及其先进性,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国画家》《中国书画报》《雅昌艺术网》等几十个媒体近年来支持、并推介笔者的《论散点透视的科学性》《写意画有无“科学”含量》《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科学含量》《论郭熙“三远法”的科学内涵》《对张彦远笔墨理法的科学解读》《论韩拙“三远”的超时代意义》《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意象性及科学含量》《中国画走向世界新的突破口》《中国画光影的综合科学优势》(国际互联网均可查阅)等代表性文章,都是对挖掘中国画科学含量前卫性的给力之举。笔者的这些文章,只是初步揭示了中国画散点透视及写意过程、中国画笔墨理法、中国画意境和留白的双重功能、中国画光影的多光源性、意象性、随意性以及与散点透视虚拟性原理的契合性等综合 科学含量。只是抛砖引玉,大量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唤起同道们对中国画科学含量的共同挖掘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对中国画整体科学含量的研究,则是促进中国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理论保证。其中,提高对中国画及其工具等标志性中国文化元素、中国书法、中国古典美学、老庄哲学与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完善其综合科学理论体系,恰恰又是这项基础理论工作的重要一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画走向世界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画坛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应当是指能使中国画成为世界各国广为传承、发展的画种的系统工程。传承、发扬光大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宗旨,是本,是目的。一切交流活动都是为互通有无、相互传承服务,中国画国际交流也不例外。就像一带一路那样、是互利共赢的文化传承系统工程,而不是单指狭隘的中国画作品或部分画家走向世界市场的作品输出行为。更不是,也不可能独占国际市场。目前的一些所谓“走向世界”的国际一过性中国画展览, 不宣传技法规律、科学原理、精神内涵和落地传承的可行性交流活动,只能起到对作品的介绍、欣赏、友谊、交易、收藏和启发作用,是不能有效的使中国画在异国他乡真正落地生根、传承、发展的。因为中国画作品只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头面形象。它只是中国画创作的一道工序的成果,不是中国画的全部。中国哲学、美学、人文精神和中国的文房四宝及其相关文化产品、物质媒介的有机结合,是其作品的文化和科技支撑,而中国画艺术理论及其综合科学内涵则是其头面形象及其文化支撑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画构成和精神气质的“道白”。中国画的作者及其理论家则是隐身于中国画作品及其艺术理论著作背后的灵魂工程师。尤其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画艺术理论的研究者们,不顾个人经济利益,进行执着探索和研究,实属为中国画发展和走向世界开路的志愿者和无私奉献者。我们应当发扬这种精神,把中国画走向世界当成中华民族惠及人类的文化传承之举。

中华魂(焦墨69x138cm)

  鉴于此,笔者认为坚定文化自信,用当代综合科学理念来宣传中国画及其传统画学理论的科学含量,确认其在国际艺术史上的先进地位,衡定其在当代综合科学范畴内的权重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配合中国画展览和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和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乃是批驳“中国画不科学”的缪谈、提高中国画科学地位、开创国际绘画交流新天地和促进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

  考虑到当今科学的发展和综合科学理念的包容性,笔者认为中国画要想大跨度顺利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必须从突破对中国画科学含量的认识这一薄弱环节入手。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用综合科学理念研究、挖掘和总结中国画固有的综合科学含量,潜心梳理中国画“格致”理法的科学规律,将丰富的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古典画论和技法规律提炼为世界各国读得懂的画学语言,以各级政府、美术家协会、文化产业、基层艺术团体和画家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行为模式广泛宣传于世界,把解读中国画的综合科学内涵,作为中国画国际交流、宣传、展览、销售和办学活动的精神主旨引领。梳理和充实中国画技法、理论规律,改进、完善中国画教学内容,将其综合科学规律纳入中国画教材,这样才能让各国人民知道中国画的综合科学内涵及其笔墨、造型、光影、色象、意象思维的科学规律,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画看得懂、知其理、生其趣、感其心、学得会、得其益,并能传其后;彻底扫清他们认识上的障碍,消除西方所谓“中国画不科学”的偏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国画家在国际交流中被动、尴尬局面的发生,并能调动各国学习、引进、发展中国画艺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将是拉近中国画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加速其走向世界的新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既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举办画展、理论研讨会、讲学、交流,请进来,走出去,把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技法规律及综合科学理念与各国绘画相联通,作为百年大计长期坚持;更需要乘“一带一路”和“孔子学院”的“东风”,开通中外共兴、共赢、更加广阔的“中国画国际交流通道”,把与中国画的综合科学理念、中国画技法规律、文房四宝、书画毡和书画装裱技术设备相关的书法作品及基本知识随中国画国际交流活动,带入各国展厅、课堂、交流会现场、交易市场,为中国画走向世界提供辅助的物质和技术保证,进而带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还要把中国画走向世界相关理论和综合科学理念纳入中学、美术高校教材,开通书画传承新渠道,建立中国画综合科学理论、技法智库,培养适应国际教学环境的师资队伍。逐步把这一国际绘画交流通道推向五洲,把中国画相关的文化产业推向世界。让中国画真正走向世界,落地生根,成为各国广为传承、发展的主要画种。

  总之,对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不但是完善中国画理论体系、提高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综合科学地位,而且也是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呐喊开路的前卫之举,这就是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本文标题:中国郭文伟:关于中国画综合科学理念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    
  地址:http://www.ztlt.com.cn/tech/20230508/4843.html